美国人工智能(AI)监管的进程近期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折。曾一度被视为可能为AI行业带来一丝监管确定性的联邦暂停州级立法的提议,最终在国会层面止步。这一变化不仅让期待全国统一规则的企业界松了口气(或失望),更意外地拉开了各州在AI监管领域“跑马圈地”的序幕。这场从设想中的联邦主导转向实际的州级“淘金热”,折射出在新兴技术治理中,联邦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性,以及面对快速发展的AI,监管者们既渴望规范又缺乏共识的现实困境。
最初的设想是,美国国会可能会通过一项联邦立法,在一段时间内(例如十年),暂停或限制各州及地方政府出台针对AI的法规。提出这一构想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个由由50个州和无数地方城市组成的、支离破碎的监管体系。支持者认为,一个统一的联邦框架,或者至少是一个暂停期,将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合规负担,鼓励创新,并确保美国在全球AI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避免因内部法规差异而阻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跨州流动。
然而,这项雄心勃勃的联邦暂停计划并未能最终落地。它曾被纳入一项联邦预算协调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在参议院的审议过程中被移除。参议员们在预算谈判中投票决定放弃这项条款,使得联邦层面阻止各州AI立法的尝试宣告失败。这一结果标志着,期待通过一次性联邦行动来简化AI监管环境的希望破灭,同时也确认了各州在技术监管领域的固有权力并未受到挑战。
联邦暂停计划的流产,非但没有减缓各州在AI监管上的步伐,反而像是打开了闸门。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纽约、康涅狄格、得克萨斯等州,以及其他众多州和地区,都已积极推进或已经通过了与AI相关的法律。这些州级法规往往针对AI在特定领域可能造成的具体危害,例如保险定价中的偏见、自动化招聘的公平性、甚至是用AI进行欺诈或信息误导等。这种聚焦具体风险的方式,更容易获得支持并便于设计应对措施。用“州级AI监管淘金热”来形容当前局面,或许并不夸张,因为几乎每一个州都在探索自己的监管路径。
对于企业而言,联邦层面的不确定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益复杂的、充满变数的州级监管迷宫。他们必须密切关注并适应各州不断演变的法律,这无疑增加了合规的难度和成本。法律专家担忧,这种“各自为政”的监管模式可能与美国宪法中旨在促进州际贸易的商务条款精神相悖,甚至可能削弱美国在国际AI竞争中的整体实力,因为一个分散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未来的挑战在于,美国能否在州级监管的多样性与国家层面的协调性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形成一套既能应对AI风险又能促进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治理体系,这仍是美国科技政策领域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